黃養吾:威惠并施 執法如山

“星斗胸羅獨抗顏,說忠說孝滿人間。歸歟杖履華山去,家問客從何處還?!泵鞒罄硭虑淞治醮核鶎懫哐越^句《黃養吾歸臨川》,講述了監察御史黃養吾不畏強權、忠孝兩全的感人事跡。
大公無私威惠存
福建省漳州高新區顔厝鎮的東山(珊)黃氏,從明代起即為漳南望族,科甲顯赫。據史料記載,明清兩朝東山黃氏大宗直系有十三人任職為官,出過二進士五舉人,尤其以執法如山的黃養吾揚名。
黃養吾(1519—1590),名泮,字宗魯,明嘉靖三十一年(1553年)進士,歷任貴州道監察御史、山東道監察御史、太平知府、直隸知府,巡按廣西、關東等。他“生而警敏,稍長即博涉群書,做秀才時,文名已著?!边M士及第授行人。兩年后,選為貴州道監察御史。因遇母顏氏喪,棄官守孝;三年服喪期滿,又遇上父喪,再次守孝。
守孝期滿后,黃養吾轉任山東道監察御史。從此,黃養吾無內顧之憂,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做官中,盡心盡職。嘉靖四十一(1563年),黃養吾奉敕巡按關東,當時,居住在北方的匈奴軍隊突然包圍通州,情勢緊急。黃養吾單騎入城,主持退敵事務,不久匈奴軍隊撤退,通州解圍。黃養吾馬上分條列舉各邊境地區要塞重鎮打敗仗的情況,他調查得知,通州被圍的原因是地方官吏不作為所致。當時,很多同僚告訴他涉事官員關系錯綜復雜,要他得饒人處且饒人。但他力排眾議,認為事關國體不可輕縱了此等風氣,堅決要求按律法懲治相關官吏。嘉靖皇帝最終采納了他的奏言,妥善處置了相關的官員。但也從此,黃養吾與權臣間有了過節。
嘉靖四十二(1564年),黃養吾巡按廣西。當時,右江地方不安定,多有叛亂,黃養吾便協助巡撫吳貴芳平定了叛亂。又剛好碰上廣西鄉試,黃養吾親臨監督,“虛心遍閱,去取自裁”,杜絕了一切舞弊和不公正行為,一掃“鄉試考吏,或請托,或漏題,或奸詭,或忽略”的一切營私舞弊歪風邪氣,所錄取的舉人,都是廣西實學才俊。因此,當地的有識之士都嘆服黃養吾的鑒識,私底下評論說:“黃養吾能做到這樣,是因為他自己曾經在福建的學子中奪魁??!(黃養吾為嘉靖庚子科閩省亞元即第二名舉人),他憑借自己的出身來錄取人才,果然識人不虛!”
由于黃養吾執法公正,嘉靖帝非常信任和倚重他,在他完成巡按任務復命途中,又連升他三級。黃養吾于是奉命出任太平知府。太平府是明太祖開創朝代的地方,位于長江下游南岸,府治在當涂縣,轄區大致相當于今日安微省的馬鞍山市及蕪湖市轄境。明朝的太平府一帶,盜賊出沒,又常常遭遇水災。百姓只得像鳥一樣地在樹上搭一個窩住,但是泛濫的洪水仍漫過小腿,大家都疲困不堪;官府撥調的救災糧又經常被貪官污吏私吞,百姓更是苦不堪言。黃養吾上任后,嚴明律法、懲治貪官、安撫百姓,“撫其疲困者而繩其枉法者。威以惠行,奸宄屏跡?!币虼?,太平地方安定平靜,百姓得以休養生息。數十年后,當地老百姓對于養吾公猶有無限的仰慕之情,尊稱他為“黃使君”。
“代天辦案”美名揚
縱觀黃養吾一生,他為官清正,大公無私、不怕強權,人們稱他是第二個包青天。他任直隸知府時,適值京中十三總兵勾結起來,為非作歹,在京城殺人放火,奸淫婦女、搜括民財,無惡不作。老百姓叫苦連天,紛紛上告。但由于他們人多勢大,官府誰也不敢惹他們。為此,萬歷皇帝密召黃養召進京,專門辦理十三總兵案件。
黃養吾召入京后,十三總兵得到消息就相聚商量,利用金錢收買他,企圖將黃養吾拉到這一邊來,以便掩蓋他們的罪惡。于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,公公開開地命家人將金銀財寶一擔擔地往黃府送。黃養吾也不推辭,將所有禮物如數收下,另放一旁。這樣,他一面察訪民情,核對材料;一面與十三總兵結交似酒肉朋友。十三總兵誤以為黃大人也是一個吃錢官,就放了心,不提防他,有時在酒桌上公開地表露出他們的罪惡。黃養吾聽了后,也不去追究。
有一天,黃養吾宴請了十三總兵,酒至半醉時刻,忽聽堂鼓一響,宴會廳成了公堂。黃養吾升堂,喝令十三總兵認罪受審。十三總兵見勢不妙,個個起步就逃,但府門已關閉,護衛戒備森嚴。十三總兵逃不掉,就企圖大鬧公堂。黃大人將介板一打,喝令跪下。十三總兵哈哈大笑:“小小知府,也敢與我們十三總兵作對頭。今日還是知趣退下去,否則……”黃養吾大怒,命人宣讀萬歷皇帝親筆詔書:“代天辦案”四個大字,十三總兵才乖乖地跪下。黃養吾將十三總兵罪證一一排列出來,并要他們認罪。十三總兵又怕又恨地說:所有罪證,都在酒席中供認不諱,但黃大人你也有罪,你私受我們金銀財寶無數,今日你若不做人情,恐怕你的烏紗帽也難保住?!八臀业慕疸y財寶,我都一一點清,收入國庫,分文不取?!秉S養吾笑著說,將入庫賬單揚了揚。十三總兵方知是計,只得低頭認罪。
后來,黃養吾將十三總兵定為死罪,開刀取斬,使京城百姓得以安家樂業。萬歷皇帝封他加官二級。但十三總兵余黨并未肅清,他們千方百計企圖暗殺黃養吾。萬歷皇帝為保全養吾生命,不得不批準他告老還鄉,臨別時御賜的“忠孝一生心”匾額,至今保存在東山村。
黃養吾卒后葬于漳州南門外驛路尾山,1968年墓被洪水沖毀,村民抬回棺材安放大宗內,作為鎮祠之寶。如今,在東珊(山)村黃氏大宗后堂內,安放著這樽500年前的壽棺,迄今保存完好,油漆猶新,它和先人們的斐然官聲時時激勵黃氏后人勤勉上進,廉潔做人。(漳州高新區紀工委監察工委楊燕芬)